分享到:
一、工作完成情况及主要做法
(一)R&D投入成绩显著
2020年安顺全社会R&D经费投入达9.5亿元,投入强度达到0.98%(目标任务:0.9%),超过全省平均水平0.07个百分点,全省市州排名第二位,位次上升两位,增幅达0.18个百分点,全省市州排名第二位。
(二)加快培育创新平台
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的工作方案(2021年度)》,起草《安顺市科技创新平台量质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截至目前,“贵州国塑科技管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贵州天马虹山轴承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贵州龙飞航空附件有限公司技术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获批建设;“贵州乡村振兴2011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失效分析与可靠性研究集成攻关大平台”2个省级平台项目获得立项;贵州省肉牛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挂牌。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完成3个改革性政策文件的起草送审工作,其中《安顺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暂行)》已经以市政府办名义印发实施,《安顺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安顺市科技创新平台量质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正按照规范性文件流程加快印发实施。
(四)向上争取及谋划实施科技项目
争取到国家、省、东西部协作科技计划项目36个,立项资金3864万元,其中:国家科技部立项项目2个,立项资金926万元。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99项,立项资金288.8万元。特别是聚焦“四新”主攻“四化”发展技术难题,争取“基于分布式算力架构的智慧健康云系统开发”“纳米硫酸钡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无人机用高强韧钛合金扭力臂模锻成型关键技术研发”“医养一体化集成装配式墙体研发与示范”“可燃性粉尘在线监测预警及爆炸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等9个2021年度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获得科技引导资金378万元。两家省级农产品(食品)深加工高成长企业贵州南山婆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贵州黄果树中央厨房有限公司获省级科技资金400万元。贵飞公司的“航空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域协同制造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重点专项支持,争取到国拨科技资金654万元。安吉公司获得2021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航空发动机尾喷口精密铸件产业化应用示范”,获得科技引导资金100万元。
(五)科技成果再上新台阶
2021年我市获2020年度省科学技术奖8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全省占比29%;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全省占比33%;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全省占比19%;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全省占比4%。我市创新选育的4个优质水稻、玉米新品种,成功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六)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
一是全面完成我市2021年度“百”层次人才和“千”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推荐1名博士参加“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推荐1名专家参加贵州省首届杰出人才奖评选。二是大力实施“银龄计划”招才引才工作。共引进21名专家。三是参与《安顺市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政策若干措施(试行)》制定,并出台落实措施的相关实施细则。四是抓好2021年度“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特派员工作。从省、市、县三级选派105名科技特派员赴安顺市基层开展农技服务。
(七)推进广州-安顺东西部协作
与广州市科技局签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向广州市科技局推荐《辣椒中黄曲霉毒素控制技术和辣椒保鲜技术研究与应用》《刺梨冻干粉的关键技术研发》2个科技特派员项目,获立项资金20万元。推荐华南农业大学与安顺市农业科学院联合申报“蜂糖李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对口科技帮扶合作项目,拟立项资金100万元。
(八)新型建材产业集群进入“国家队”
通过聚焦高新区资源禀赋,搭建创新平台和促进产学研协同,助力新型建材构建产业创新链,将“安顺高新区新型建材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造为贵州省唯一入选国家科技部的产业集群。
二、2022年工作打算
一是强化研发投入服务体系高效运转。抓好入统企业培育,奠定增长基础,重点做好规上企业、“四下”企业、科技服务业非企单位、高校等辅导服务工作,开展企业R&D投入后补助工作。
二是强化高企培育与建设。深入开展研发活动核查辅导,为企业再次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做好服务。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加快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抓好《安顺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九大行动”实施,统筹布局和优化建设各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创新型“十百千”人才和建设科技特派员队伍,在重点农业特色产业、企业实施一批省、市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继续实施“揭榜挂帅”制度和“三区”科技特派员人才支持计划,为安顺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共安顺市科学技术局党组
2021年11月30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