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021年,市科技局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围绕解决影响和制约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中人才工作的突出问题,搭建平台,完善机制,进一步强化科技人才工作,为全市科技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现将安顺市科技局2021年人才工作总结如下:
一、人才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人才工作顶层设计。一是4月22日,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安顺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进行了评审,6月16日将《安顺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呈市政府分管领导审阅。规划将加快科技人才集聚发展列为专章,全面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奋力推进富美新安顺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二是经过充分调研市科技局起草完成《安顺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征求意见2次,召开讨论会1次,经科技体制改革专题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在高校及科研单位层面,分别制定了《安顺学院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实施办法(试行)》、《安顺职业技术学院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市农科院正在制定《安顺市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用人单位结合实际制定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实施办法,明确收益分配比例,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高层次人才工作。2021年按照省、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相关要求,市科技局顺利完成安顺市2020年度“十百千”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年度检查备案表收报工作,积极开展检查备案。经过认真严格的备案检查目前安顺市符合培养条件的25名“千层次”人才全部完成2020年培养任务技术指标。积极组织市科技局推荐新一批入选贵州省2018年度“千”层次人才的乔志伟、刘天雷、张秋云、袁刚、陈道军等5名同志细化研究方向,完善资料后签订培养合同。
(三)“银龄计划”相关工作。严格落实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任务,强化柔性引才用才、引进科研领域的省外退休专家人才来安工作,将“银龄计划”纳入县(区)年度考核指标,压实任务,确保2021年成功引进省外高层次退休科研人员到安康养、兴业。各县(区)科技部门积极与本区域人才工作部门对接,联合出击集中对辖区内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企业及存在研发活动的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对聘用的专家人才进行摸底的同时了解企业人才需求,为下一步引才做好充分准备。其中关岭县贵州神龙百草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引进国立台湾大学朱钦昌博士、楚雄师范学院邱璐教授,西秀区安大公司成功引进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曹春晓博士(院士)、北京科技大学葛昌纯博士(院士)、北京机电研究所海锦涛研究员,普定县贵州胜焱新型建材有限成功引进重庆籍退休干部陈德志担任总经理、普定县人民医院成功引进北京籍主任医师张增礼、苏锦花。
(四)科技特派员工作。2021年从省、市、县三级选派105名科技特派员赴安顺市基层开展农技服务,2月科技特派员分别与派出单位和受援部门签订了三方协议,实现6个县区569个原贫困村全覆盖,各级科技特派员充分依托创业基地、农业科技园区、市级星创天地等平台资源,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技术服务。第一季度期间科技特派员深入现场服务共计1783天,组织开展技术培训3235人次,解决具体技术问题300个。第二季度期间深入现场服务共计2707天,组织开展技术培训7549人次,解决具体技术问题701个。指导帮扶企业、合作社或农户255个(户),培养致富带头人152户。为助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一是积极开展对安顺学院、职院相的科研资源、团队及平台建设计划,进行现场调研了解,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高质量建设相关平台。二是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构建协同创新的平台建设体系,构建科技部门为牵头,发改、工信、农业农村、林业、市场监管等创新平台建设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跨部门联合议事机制,共同研究解决申报、建设创新平台过程中的相关事宜和困难。三是省教育厅成功批复安顺学院“贵州乡村振兴2011协同创新中心”。2021年5月完成2021年度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第二批项目《贵州省土壤修复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的申报。
(六)“揭榜挂帅”吸引人才。市科技局经过实际调研,认真研究,组织实施了“安顺韭黄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关岭牛产业饲草体系优化关键技术”两个揭榜挂帅项目,通过专家评审、项目公示等程序分别由安顺市农科院、安顺市草地工作站立项实施。安顺市农科院实施的“安顺韭黄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项目负责人吴家丽为高级农艺师,项目组共26人其中高职称12人(含博士1人),中级职称11人;安顺市草地工作站实施的“关岭牛产业饲草体系优化关键技术”项目负责人雷会义为高级畜牧师,项目组共13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4人。
(七)第九届人博会工作。以第九届人博会为契机市科技局第一时间主动出击拓展渠道,突出科技部门的资源优势及渠道优势,借力科技领域专家人才的推荐优势,跟进做实靶向开展人才寻访。通过安顺学院、市农科院、龙飞公司等科研院所、高校共征集到人才线索15条,市农科院、市林科所提出广东省援黔人才岗位需求3个,及时将征集到的需求信息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推荐“普定县韭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关岭牛食品深加工项目”揭榜挂帅项目纳入第九届贵州人才博览会项目信息。
(八)组织开展人才活动工作。一是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省、市“人才日”活动部署,进一步增强党在广大专家人才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全市营造礼敬人才、厚待人才、激励人才、服务人才的良好风尚,在贵州省首个“人才日”期间,安顺市科技局先后走访慰问了安大航空锻造有限责任公司李艳英高级工程师、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蒋坤工程师、安顺建筑设计院封基铖高级工程师,向他们致以节日祝福和问候。二是在4月23日召开人才交流座谈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各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高层次人才关心、关切的问题,对人才工作的状况谈了自身的感受,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市科技局与会人员对提出的问题一一做出了回应,获得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三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6月25日市科技局深入科研人才聚集的市农科院开展专家人才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党对科研人才的红色引领和示范带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科研人员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及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更进一步的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进一步加强科技政策宣传力度,多渠道、多样式、多角度进行宣传,深入推进引智、引技、引资有机结合,加快人才集聚、技术创新,坚持以项目为导向,加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力度,引导企业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带动和激发广大科技人才的创新潜能,提供“保姆”式的科技服务,进一步在我市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
(二)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一是加大调研和对接,加强“揭榜挂帅”项目的聚焦度,在进一步开展“揭榜挂帅”项目时,首先积极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征集省内外科研力量申报项目;其次加强与省内外具有相关优势技术力量的机构对接联系,尽量争取省内外科研力量参与技术攻关。最终达成以完成项目形式招引区域外专家人才来安工作,以转化科研成果促进推动产业发展的目标。二是积极开展招才引智工作,加大与广州市科技部门对接和沟通,争取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进一步合作,实现异地用才,加快创新成果招引、落地和产业化。三是按照省人才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在市人才领导小组的工作指导下,组织我市获批的省级高层次人才,严格按照培育合同实施项目,并做好项目年度考核工作。
(三)做好创新人才载体建设。通过加快国家安顺高新区、国家火炬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积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助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众创空间、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加大与上级部门沟通对接,拟组织以贵州西秀经济开发区为申报主体、以航空材料精密铸锻为主导产业方向,申报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进一步提升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和承载能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