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法规 » 法律法规
中共安顺市委 安顺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字号:[][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系列论述,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22〕6号)、《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22〕15号)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科技引领,强化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建设幸福美好新安顺的强大动力和关键支撑,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系列指示精神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改革激发自身潜力以开放汇聚各方资源,统筹实施六大战略行动,进一步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在落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市委“1558”发展思路中,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为建设幸福美好新安顺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

(二)奋斗目标“十四五”期末,全市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配置更加优化创新市场导向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比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显著提高,开放性区域创新体系和制度环境基本建成,适应加强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得到完善。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与全省同步达到年均增速12%以上航空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喀斯特生态治理和资源利用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通过科技创新形成200亿元左右增加值。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12%,2025年达到669亿元。“十四五”初期相比,安顺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中排名上升10个位次在结构调优、总量做大、龙头建强中进一步发挥科技先锋和引领作用。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重大科技协同创新战略行动。强化科技支撑力量,深入推动技术大创新、成果大转化、产业大发展,构建契合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协同创新体系。

1.实施重大科技支撑能力培育行动航空装备制造医药产业、特色轻工、数字技术、节能降碳、新型材料、山地农业比较优势领域着力培育建设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强的科技创新平台保障地方重大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委军民融合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大数据局〕

2.开展新一轮找矿战略突破行动。以增强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组织我重晶石、饰面石材、铝土、铅锌、锰、优质硅石、萤石等优势矿产资源找矿靶区研究,对我市优势、战略性矿产资源成因机理进行研究为矿产资源高端化利用提供坚强保障。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各县(区)政府(管委会)〕

3.组织重晶石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行动。以我市主要重晶石产区的矿样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分析研究主要矿物的性质、元素的赋存状态、物相分析,弄清重晶石等脉石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对选矿工艺的选择提供基础信息,探索重晶石的高效综合回收,大幅提升重晶石的选矿回收率。通过重晶石煅烧分解杂质、酸浸除杂、提纯增白生产技术研究,研究重晶石降铁、硫的精制工艺技术和锶含量控制工艺,为制备高纯碳酸钡和高纯钛酸钡提供杂质高效分离技术基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镇宁自治县人民政府〕

4.实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支撑行动。围绕全市十一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全市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加快金刺梨、蜂糖李等地方农特产品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强粮食安全、耕地保护、林下经济等方面技术创新和示范,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以特色食品、中药材等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关岭、紫云的科技需求纳入国家、省科技计划支持范围,促进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聚集,以“一县一团”方式,选派科技特派团助力关岭、紫云打造主导产业。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乡村振兴局、市科技局、各县(区)政府(管委会)〕

5.实施数字化赋能产业行动。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围绕打造区域产业集群目标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以变革性技术推动产业变革。加强与贵阳、贵安合作,积极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服务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承接“东数西算”算力服务。进一步提升安顺蚂蚁众创空间、011科创谷在数字化赋能产业方面的创新创业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局、各县(区)政府(管委会)〕

(二)实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战略行动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培育高素质科技创新型企业梯队,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市场主体作用

6.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鼓励引导企业开展产品创新大新产品研发力度,研究推出适应市场需求和创造市场需求的新型产品;鼓励引导企业开展工艺创新大力改善或变革产品生产技术和流程推行新工艺、使用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努力降低能耗和排放;鼓励引导企业通过优化流程、提升组织效能、改革制度机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鼓励引导企业重构价值创造系统和实现路径。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高校科研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建设及以上创新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加速向科技前沿进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7.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扶持计划充分利用财政资金与政策杠杆撬动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落实《省科技厅关于发布贵州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扶持计划行动方案的通知》(黔科通〔2022〕45号)精神根据“分类施策、综合扶持”原则按增量或总量排名进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扶持奖励。到2025年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与全省同步达到70%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

8.壮大创新型企业队伍。扎实开展“千企面对面”科技服务行动推动技术、项目、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企业聚集健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库落实好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大力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传统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积极组织推荐辖区内企业申请进入独角兽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库,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重点围绕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型企业“育苗扶壮”科技服务落实企业创新优惠政策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升格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升格为规模以上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上市挂牌融资。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9.加强科技金融支持。加快构建金融支持科创组织体系,强化金融、大数据、工信等部门的沟通协作推动和配合相关部门加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创新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在市场化、法治化和风险可控前提下重点做好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企业的金融服务满足其合理融资需求。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和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科技企业采用差异化支持路径切实提升支持科技创新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责任单位:人行安顺中心支行、安顺银保监分局、市金融办、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实施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战略行动提升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和服务能力面向安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增强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

10.加快发展文化旅游特色大学坚持科教融合、突出特色、开放协同优化我市高等校学科布局培育和建设文化、旅游优势学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关于支持贵州围绕发展急需探索设立大数据类、工业类、文化和旅游类高校”精神,支持安顺学院学科建设向文化旅游方向倾斜重点为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和数字化文化旅游提供科学技术服务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提供有力科技支撑。责任单位:安顺学院、市教育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科技局〕

11.加快建设高水平科研院所。聚焦产业发展重点提升科研院所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位一体”的创新水平。加强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技术咨询服务劳动技能培训提升产业科技水平继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科技支撑工作。我市高校、科研院所或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优势资源,聚焦区域特色领域,布局建设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预备队”。凝聚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合作创新,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

12.聚焦“四化”增强高校科研院所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政府引导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主动与企业建立需求对接平台鼓励科研人员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围绕服务新型工业化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组建科技服务专班或探索设立科技服务专员制度加强与产业对接、与企业合作;围绕服务新型城镇化加强智慧城市、海绵城市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应用提升城市数字化治理水平;围绕服务农业现代化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完善组织体系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围绕服务旅游产业化提升旅游服务和企业管理信息化推动智慧文旅、智慧康养等产业发展为旅游大提质提供科技支撑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

(四)实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战略行动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以需求拉动为主以供给推动为辅鼓励研究问题、破解难题、转化成果,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区域创新合作,提升区域创新整体水平。

13.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黔中城市群建设、“强省会”五年行动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立足安顺“加快推动黔中崛起,奋力打造全省‘四化’建设的新高地,努力成为黔中地区汇聚人气、活力迸发的重要增长极”的发展定位,坚持差异化发展、突出特色,聚焦突出问题和关键瓶颈,高效配置创新资源。坚持开放式合作、汇聚资源,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以开放式创新弥补自身科技资源短板,构建科技创新领域开放合作新格局,建设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强化县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功能作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管委会)

14.完善安顺国家高新区管理创新体系。配合建立安顺国家高新区授权清单。探索“管委会+公司”管理运行模式。探索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兼任高新区管理机构领导班子成员。试行干部管理由“任命制”向“聘任制”转变。支持安顺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错位打造装备制造、新型建材、新医药等首位产业,完善对科技成果的孵化功能,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增强区域创新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全市经济增长极和创新驱动示范区。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安顺国家高新区管委会

15.完善开放式创新体系。主动融入成渝地区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支持安顺高新区加强与东部省市,特别是广州市科技园区在项目、技术、资金和人才方面的交流合作不断拓宽与东部省市的科技合作与创新协作领域积极构建“东部研发+安顺制造”“东部成果+安顺转化”合作模式引进高水平研发团队和优质创新资源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探索离岸研发模式,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安顺国家高新区管委会

16.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开展科技服务业研发与应用示范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加快培育公司制新型研发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向省级争取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项目支持。2025年,力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新增从业人员200人、规上企业数达到24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县(区)政府(管委会)

(五)实施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战略行动纵深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攻坚打通科技、创新、创业产业融通发展通道改革科技评价促进作风学风建设,让科技赋能如泉涌流,让创新之树枝繁叶茂。

17.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强各级各类财政科技项目之间的协同衔接和接续支持机制。大力探索推行科技“揭榜挂帅”“赛马”等项目组织新方式、以科技政策超市建设为抓手“育苗扶壮”科技型企业、重大科技项目行政指挥和技术指挥“双总制”等创新模式。破除不符合科研规律的管理规定落实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科研活动自主权。责任单位:科技局、市财政局

18.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依托“揭榜挂帅”等制度和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识才用才推进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重点科技研发创新人才实现倍增。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确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核心的科技人才评价导向。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探索初次分配向劳动和知识价值倾斜的分配机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19.促进创新创业提质增效。增强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孵化功能形成覆盖科技型企业成长各阶段的孵化体系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孵化。支持安顺高新区与安顺学院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科技孵化器,通过在特色优势领域建设链接技术、产品、企业孵化载体,探索将关键技术孵化为拳头产品以拳头产品培育科技企业的创新创业孵化模式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安顺学院、安顺国家高新区管委会

(六)实施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战略行动优化政策环境营造百舸争流的创新生态让各方面创新潜力竞相迸发,推动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多领域互动、多要素联动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20.进一步加强党对科技创新的全面领导。完善科技工作的体制机制探索适应新形势的科技创新治理模式协同推进全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突出政治监督夯实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主体责任确保科技创新各项任务落地落实。责任单位:)党委(工委)政府(管委会)、市科技创新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21.进一步强化科技进步评价。根据国家、省对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要求优化县(区)市直部门单位、普通高校、国有企业的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与综合考核的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评价)进行整合。合理设置指标注重运用结果提升我区域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加强监督评估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责任单位:科技、市发展改革委

22.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完善科技领域政策体系深化行政管理改革优化权责清单运行流程依法保障各类创新主体平等获得便利服务和数据等创新要素。完善标准必要专利制度强化科技成果标准制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依法推进新技术新业态市场准入和监管改革。责任单位: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23.进一步完善尽职免责的容错机制。遵循科技创新客观规律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针对不同创新主体、类型和情形,依规依纪研究制定创新活动容错纠错清单。强化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科技部门沟通协作建立科研项目监督、检查、审计信息共享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责任单位:市纪委市监委机关、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科技局〕

24.进一步培育创新文化。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激励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加强宣传引导选树一批本土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典型发挥科协和科技社团作用推动科普社会化、常态化。通过科学技术普及、科技活动周、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增强群众参与感、获得感营造全社会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科协、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三、保障措施

25.夯实扶持基础探索建立健全全社会研发项目库开展以研发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调查研究,摸清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底数。完善10万元以上全社会研发项目库,补充企业自立研发项目,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扶持行动夯实基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26.加强执行监督。各级党委(党组)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对关键项目组建工作专班探索干部办重点项目机制。加强督查跟踪问效层层传导压力。加强对真抓实干地区的科技创新激励推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责任单位:)党委(工委)政府(管委会)

27.加强资金支持。市、县(区)财政要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力度。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围绕地方发展急需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把有限的财政资金重点投入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提升科技创新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责任单位:政府(管委会)、市财政局


相关信息